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兵工创建90周年。1931年10月,中革军委在江西兴国创建了我军第一个综合性兵工厂——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成为党领导军事工业的开端,由此掀开了兵器工业的历史篇章、造就了人民兵工的红色队伍。
90年来,人民兵工跨过万水千山、历尽艰难险阻,在百年党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兵器篇章;90年来,一代代兵工人坚守传承人民兵工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缔造和捍卫人民共和国、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人民兵工创建90周年之际,我们将陆续刊载人民兵工奋斗历程中一段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的“兵工往事”,回顾人民兵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留下的红色印记。
共和国“第一炮”
终结“新中国天空不设防”的历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空武器,新中国的领空经常遭到敌对势力飞机的侵扰,我国领空的“天窗”是打开的。那时,我国的火炮制造工业刚刚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起步,面对空中威胁,100毫米高射炮的研制迫在眉睫。当时研制的重任就交给了素有“亚洲第一大火炮厂”之称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重集团。
100毫米高射炮被誉为共和国“第一炮”,由上万件零部件构成,所需刀夹具、量辅具、试验台等约十万余套,试制工作量之大、工艺技术之复杂,在我国枪炮工业史上实属空前。它的试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天空不设防、外国战机可以肆意侵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不辱使命全力以赴
那个时候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五个不平衡”上:冷热加工不平衡,热加工能力尚未形成;材料协作与生产进度要求不平衡;设备与工艺不平衡,不少生产急需的关键设备尚未到货;技术力量与任务不平衡,一些关键工种缺乏,工人技术水平低;基建与生产的要求不平衡,土建快、安装慢,基建满足不了生产需要。
工厂要在边建设、边试制的情况下,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32门100毫米高射炮的生产,困难显而易见。
按计划任务书要求,高射炮是公司建厂初期试制的第一种主产品,并且要在1960年建成投产。按部局规划,工厂在1959年国庆节前要生产出第一批100毫米高射炮。根据部局指示精神,厂党委提出的规划是:1958年试制出第一门合格产品,确保1959年国庆节前赶造出第一批合格受检产品。
100毫米高射炮的大部分材料是国产的,没有完全合乎标准的原材料。刘江洋和易国选、白思旺工程师,侯尊伍技师等拿着图纸亲自到原材料库,一项一项地组织材料代用。
1959年年初,100毫米高射炮的第一根炮管成功出炉,这意味着距离100毫米高射炮成品的成功生产不远了。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和包头市委第一书记苏谦益陪同下,专门来北重集团参观100毫米高射炮生产研制。周总理不仅详细地询问了工人们生产和生活情况,而且还鼓励大家要多出产品,出好产品。
防空利器横空出世
27个部件,3316种、12033件零件,10万多套刀夹具、量辅具等,工作量之大,技术工艺之复杂,为建国初期国内罕见。
围绕100毫米高射炮主产品试制这一中心工作,工厂进行全面准备,技术资料、生产设备、专用工装、关键材料、测试设备、协作配套及关键零部件,按照生产工艺复杂程度、生产周期,筛选出700多种一、二、三类件,编制了试制计划,复制成蓝图,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人手一套。这一举措,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试制的同步协调。
办法总比困难多。各车间纷纷建立“业余工厂”、攻关小组,广大职工主动在工余时间动脑筋、搞革新。期间,涌现出革新能手、突击手109名,其中被誉为“一颗先进种子”的杜海,一个人就革新了20项较大项目,仅改进硬质合金刀一项,工作效率就提高20倍。
1958年,第一门59式100毫米高射炮的试制工作正式开始,同年10月,草原上第一炉钢水出炉,11月,第一批铸钢件毛坯产品浇筑成功,为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试制成功打下坚实基础。12月5日,承载着捍卫共和国国防安全的神圣使命,寄托着一代兵工人火炮梦的“新中国第一门大口径高射炮”——100毫米高射炮经检验试射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试射成功,开始成批整装生产,成为构筑我国防空武器系统的重要王牌。
来源/北重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