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网站:【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和卫强:扶贫路上没有捷径 |
||
|
||
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38.98%下降到2019年的1.92%,整村130户实现易地搬迁,从深度贫困村到整村脱贫有多远?4000多公里,这是和卫强走了四年,一步步丈量出来的。 扶贫路上双脚沾满泥土 山大沟深,满目荒芜,靠天吃饭。这是和卫强2017年初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石门乡硝水村时的印象。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派驻的扶贫干部,贫困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他面前。“有能力有意愿的村民都陆陆续续搬走了,留下的基本都是年老体弱的,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农作物收成不稳定。”主动请缨来到这的和卫强并没有发愁,而是立即展开了扶贫工作。 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易地搬迁就成了摆在所有扶贫人面前的唯一选择。作为该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和卫强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做好易地搬迁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上。 “别看村里人不多,但是分布特别广,和队长每天带着我们要走2、3公里的山路,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花了一个多月才摸排清楚村里的常住户。”驻村工作队队员路国海想起那时天天爬山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对不在当地居住的人员,和卫强和同事们通过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驻村工作4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村各个角落,全村130户,每户的情况在他心中都有“一本帐”。 在政策宣传中,和卫强发现最难的是思想脱贫,他就把国家的好政策、好措施,掰开了、揉碎了一遍遍解释给他们听,无数次的耐心回答,换来了村民们的主动接受。 搬迁路上心中沉淀真情 在实施搬迁的过程中,保障好村民们的生活更是至关重要。 硝水村地处山区,气候多变,气象灾害频发。有一年连续多天的暴雨带来了山洪,冲毁了该村的饮水管线及道路,部分村民房屋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灾情就是命令。作为第一书记的和卫强,带头参与到救援队伍中,救灾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各人职责。在有序组织受灾农户撤离和安置后,他又迅速联系银光集团争取维修经费,组织人员抓紧抢修,历时半个月,路修通了,饮水管线修补好了,村民们的房屋也得到修缮,“老百姓的吃住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吃下去饭,睡得着觉。”和卫强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2018年的一场春雪,将刚发芽的农作物幼苗全部冻死,造成了全村约400余亩的庄稼受灾,也浇灭了很多农户的希望。和卫强抓紧时间和村两委共同统计受灾情况,顶着春寒,踏着泥地,一户一户地走访慰问受灾群众,安抚人心,组织他们将受灾后的土地补种秋收作物,争取将损失降到了最小。同时,和卫强争取到了救灾款,及时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保证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在硝水村的四年时间里,和卫强把自己当成了村里的一份子,看到村委会因为没钱修缮变得破败不堪时,他就赶紧利用银光集团拨付的维修款和第一书记经费及时维修。焕然一新的墙面,平整硬化后的院落,加上新搭建的彩钢房,村里人有了集体学习、传达精神的地方,更是有了让老百姓信任扶贫干部的标杆。 致富路上再送一程 从硝水村到新搬迁的银滩村,随处可见“易地搬迁政策好,村民心中谢党恩”“移民搬迁离旧地,山村圆梦住新房”等标语,这是新“移民”们发自内心的写照。 2019年9月,和卫强他们根据政府的易地搬迁计划,把村民们安置在了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三滩镇银滩村。贫困户丁学德75岁高龄的父亲,在今年喜搬新居。新房里,窗明几亮、水电入户、地面平整,和卫强带着工作队入户时,老大爷拉着和卫强的手一遍遍感谢着他们:“以前我们住的土坯房,吃水要到数里外的山沟去挑,谁能想到花1万元就能住上到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和政府啊,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为了让百姓生计有着落,和卫强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他在得知政府为搬迁村民们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后,就通过微信群、电话、走访等方式,及时给搬迁户们传达信息,鼓励他们通过就业的方式安居乐业。 很多贫困户中的年轻人都到合作社工作。他们不仅在合作社入了股,而且就了业,每天都能有100元的收入,年底还有保底分红。贫困户秦红玉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务工,既有不错的收入,又能照顾家里老小,趁着年轻,可以多攒一些钱,日子会越过越好。” 按照“一户一策”的帮扶思路,和卫强与村支两委、驻村扶贫队还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植苹果林、外出务工等方式,帮助搬迁户们多渠道获得资产收益,解决他们生计问题。 经过村支两委和驻村扶贫队共同努力,去年,硝水村已整体退出省级贫困村,和卫强也先后荣获“靖远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荣誉称号。“扶贫路上没有捷径,你走了多少路,付出了多少情,老百姓心里都是清楚的。”这句记在工作笔记本上的话一直勉励着他前行。 |
||
关闭窗口 |
| ||
| ||